学术分享:“类器官与中医药”前沿技术论坛

发布者:祝晓鹂发布时间:2022-04-06浏览次数:1146


第九场主题:中医药与类器官



会议时间


2022年4月10日  08:50-11:20

会议形式


网络直播

主办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专家介绍



韩玉岭
博士,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研究人员,NYSTEM学者。2009-2013年就读于南开大学,获学士学位,2013-2019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9年至今在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担任博士后。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了解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通过以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多种组织细胞/类器官为模型,研究病毒感染,并筛选潜在的抗病毒药物。在病毒感染,干细胞自我更新及分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相继发表在NatureCellNature MethodsCell Stem Cell, Circulation Research(两篇)等。


马洁
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生物信息课题组,副研究员,在蛋白质信息学,生物大数据、干细胞/类器官多组学等领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作为主力设计研发蛋白质组数据共享系统,获国际认可(Nucleic Acids Research2019. 2022.);与实验团队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细胞外基质、干细胞和组织工程类器官的多组学信息学研究,建立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的类器官模型并应用于体外病毒感染致病机制研究(Adv Sci (Weinh). 2021.)和小鼠硬皮病模型治疗研究(Adv Sci (Weinh). 2022.)。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15篇,累计影响因子150.5分,其中影响因子>15分论文5篇,2019年发表于Nucleic Acids Research的论文至今已被引超340次。


郭宇轩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PI。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哈佛医学院及波士顿儿童医院博士后。主要研究工作结合重组腺相关病毒技术与基因编辑技术,探究心脏疾病的调节机制,建立新型心脏基因治疗平台。主要工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Circ. Res.Nat. Commun.PNAS等主流期刊上。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美国NIH K99/R00 基金等资助。任中国病理生理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博士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6年于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期间主要从事组织工程化人造胰腺的构建。2016-2021年在美国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心脏外科系做博士后研究,期间主要研究编码ETV2转录因子的改性mRNA在干细胞分化成血管类器官的应用。相关研究工作以第一或共一作者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 Advanced MaterialsBiomaterials等国际期刊,担任Sci. Adv, ACS Nano, Stem Cells, Angiogenesis等期刊审稿人,实验室目前的工作主要是围绕干细胞和心血管类器官的开发和应用。


岳海兵
博士,镁伽科技研发科学家。2011-2014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2015-2019年就读于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三维聚合物组装材料在神经工程方面的应用,师从史鹏教授。2019-2021年于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基于类器官技术平台探究小儿胆道闭锁病因,师从小儿外科专家Paul Tam Kwong Hang教授和Vincent Chi-Hang Lui 教授。2021年至今就职于镁伽科技,任研发科学家。主要从事3D组织模型、3D类器官、细胞支架、水凝胶的开发研究,及其在药物筛选或疾病病因方面的研究。相关工作以第一作者或者共同一作发表在《Biomaterials》、《Biofabrication》、《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



论坛背景



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新理念、新方法的不断涌现,突破了固有思维形态和研究模式,正在催生中医药研究范式的转变,避免了以往以发现单一靶点、单一机制、药物单体为导向的中医药学研究,为逐步建立符合中医药学规律的研究模式和方法学体系提供了历史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给我们以良好的契机,朝向解决中医药学研究卡脖子问题的阐释,打牢中医药学基础研究的根基,切实落地中医药学的作用机制和原理。为此,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专门设置了“中医药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学科方向。这是推动中医药学研究突破的必经之路,也是提供支撑并创造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的有力保障。


从2003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就进入了大爆炸的时代。而今,基因编辑、合成生物、成像研究、表观遗传、生物质谱、组学发展、单细胞测序、空间转录等新技术、新方法的更新和迭代,每天刷新着我们的认知,打包应用于我们对中医药学基础实验的各种研究中,并努力为解读中医药的作用和原理贡献力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特举办此次中医药前沿技术论坛,共邀相关领域的专家大咖,与院科技创新工程的各位同仁一起探讨前沿技术、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场景、应用方式,打造中医药学实验研究的前沿高地,并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师生带来一场科学交流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