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师语|我院周俊兵老师团队斩获省高校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一等奖
在2025年江苏省第二届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评选中,我院周俊兵副教授与马克思主义・医学人文学院邹苏副教授领衔的团队,凭借《五育共生百草成方——〈活色生香中医药〉沉浸式育人长卷》项目,从全省众多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这份荣誉不仅是对项目创新性与实效性的高度认可,更彰显了团队教师“以劳育人、以德育心”的深厚师德。

深耕中医药特色,打造“五育共生”劳育新范式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动手操作,而是要让学生在中医药的‘色、形、味、效’中,既习得技能,又涵养精神。”项目负责人周俊兵副教授道出了团队的育人初心。作为中医医史文献领域的专家,她与深耕中医文化与思政教育的邹苏副教授携手,组建了一支由7名高级职称教师、跨院跨校党员骨干构成的核心团队,其中多人来自全国及江苏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始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人才”为目标。
项目以18学时为载体,创新性构建“理论+实训”双轨课程体系:6学时理论课融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中医药发展史,让学生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中读懂劳动创造医学的真谛;12学时实训课则打造“人间至味是清欢”“玉碗盛来琥珀光”等四大特色单元,学生在自制鸡内金棒棒糖、蒲公英拿铁、中药敲拓染香囊的过程中,既掌握了药食同源、中药炮制等专业技能,又体会到“劳以强身、以劳育美”的深层价值。正如参与课程的2023级中医学子所言:“原来中药可以变成甜甜的棒棒糖,还能做成高颜值的香囊,这样的劳动课让我对专业充满了热爱!”
践行师德担当,让劳动教育扎根生活、服务社会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劳动是最好的唤醒方式。”邹苏副教授始终强调劳动教育的育人温度。周俊兵老师团队打破“课堂围墙”,联动南京南中医大国医堂门诊部、南京市盲人学校、安徽神泉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6家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校园:在田间地头辨识草药、记录“采药日志”,感受“采菊东篱下”的劳作之美;在社区义诊中运用所学为居民讲解药膳养生,践行“大医精诚”的职业初心;在盲人学校开展中医药科普,用触觉、嗅觉让特殊群体感受草药魅力。
两年来,项目累计覆盖学生3000余人次,学生对课程满意度高达96%,选课常常“0.06秒秒完”。团队还创新搭建“零余子”教学微店,展示65种中医药文创产品,推送原创科普文章;指导学生拍摄的《活色生香中医药》微视频获校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一等奖,相关成果被江苏共青团官微、B站等平台广泛报道,让中医药劳动之美从校园走向社会。这种“从课堂到生活、从传承到服务”的育人模式,正是团队教师“师德芬芳润岐黄”的生动实践——不仅教会学生“做事”,更引导学生“做人”,培养其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
以赛促建强师德,书写育人新篇章
此次获奖并非偶然,而是团队长期深耕教学改革、践行师德师风的成果。团队教师均为一线教学骨干,郑晓红教授深耕中医经典临床应用,为项目提供专业支撑;张继副教授牵头中医文化短视频企划,让传统技艺“活”起来;胡燕教授从民俗学视角融入非遗文化,丰富课程内涵;张舒晨、李璘、谷巍等老师为《活色生香中医药》课程的落地进行了反复的设计和准备……团队不仅在教学中精益求精,还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浙江省香囊设计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真正实现“以赛促学、以赛育人”。
“这份荣誉是起点,不是终点。”周俊兵副教授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优化课程内容,邀请中医药企业专家、非遗传承人参与教学设计,每学期更新前沿实践项目;同时完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文化创新”的多元评价体系,让劳动教育更具针对性与吸引力。邹苏副教授也强调:“我们将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让劳动教育成为涵养师德、培育英才的重要载体,为培养更多‘仁心仁术’的中医药人才贡献力量。”
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从理论课堂到社会服务,周俊兵、邹苏团队用创新与坚守,让劳动教育成为连接知识与生活、传承与创新的桥梁,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杏林春暖育桃李,师德芬芳润岐黄”的深刻内涵,为我校师德师风建设与劳动教育改革写下了精彩一页。